——中央联系专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大会上讲话体会选登
把“四个尊重”落到实处
中央联系专家、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王笑京
10月19日在日本参加完第20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回到北京,21日即读到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觉得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海外留学人员的讲的,更是对全社会讲的。回想在第20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上展现的最新科技:从物理的、承载车辆的高速公路到任意地点和时刻车辆均可以可靠接入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融入网络中的汽车到自动驾驶汽车,从车载信息装备的商业化到各国对频谱资源的竞争,从车载导航技术的提升到出行与消费服务的全面融合,均证明了总书记所谈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
我们在20年前可能不会想到导航应用会成为普通大众人手一台(或多台)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可能不会想到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可以随意接入宽带互联网,可能不会想到我们乘坐的汽车在道路上能够自动行驶,但这一切今天均成现实。同时,这种交往方式和交易方式的革命,还带动了服务业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体会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视,不仅仅是从技术和产业的层面看问题,更多的是站在整个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高度看问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
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我想这除了向海外学子表明党和国家的政策外,也是讲给国内各级领导听的,回想近年来在各地不断出现的决策失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现象,多数都是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结果,都是不正确的政绩观的结果。现在的办事和决策多数在程序上都可以按规定办,但实质上却差距很大。领导定了,评审会和咨询会实际变成了领导决策依据的补充会;有不同意见的专家,不请;这批专家反对意见多,换批专家重新开会;懂行的专家瞒不过,就找其他领域的专家来开会等等。一定要杜绝用不懂行的专家凑数开会的现象,使我们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听到更多的不同意见和更多的反对意见。所以我认为要在党内重新大力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而且需要贯彻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中,要有具体化的制度,使得海外学子、留学归国人员和各种专家学者真正体会到被社会尊重、真正体验到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有用武之地。
扩大知识半径,瞄准需求创新
中央联系专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高级编辑 郝振省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了近代以来我国留学人员负笈求学的历史,肯定了留学回国人才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的巨大贡献,寄予了殷切的希望。特别是总书记讲到希望大家矢志刻苦学习与奋力创新、创造,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使我这个非留学归来的新闻出版科研工作者,作为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深受感染和启迪。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科研工作者,往往担负着一定的科研管理工作,或者是一个科研单位或一个科研部门的主要责任人,因此常有学习的良好愿望,但由于工作的各方压力,往往只是良好的愿望而已,以客观不允许为自己开脱,久而久之,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会失去对科研工作的发言权和指挥权,这是非常可怕的。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会有的(鲁迅语)”。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一天之中应该用好晨头暮尾(至少有3-4个小时);一月之中应该用好周六、周日(至少可以有12-16个小时),一年之中应该用好重大节庆(至少可以有10天-15天的时间),这些时间,如果用不好就会自然流失,无所进步;如果用得好,等于脱产上几个月的党校或培训班。关键是要把时间规划好,把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好。要瞄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瞄准国内外的一些重大科学发现与重要理论见解,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学术着作和学术文章,进行研读。研读后要有分析性、评价性心得。如是去做,日久天长,必有大的长进。
总书记讲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他希望我们“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有上下求索的执着”,“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建树”。这使我自己感到既有压力,更有动力。作为一名新闻出版战线的科研工作者,自己要努力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里面做学习的模范,做创新的模范,争取有所建树。作为科研管理者,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带好这个科学团队,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争取在软科学方面和硬科学方面取得双丰收,真正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行业离不开、用得好、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一支科研团队。
为实现祖国的“法治梦”而努力
中央联系专家、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何勤华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充分肯定了一百余年来我国留学生在中国近代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丰功伟绩,而且强调了人才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各项改革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广大留学人员提出了爱国、勤奋、创新、开展对外交流等四点希望。我作为一名留学回国人员,认真学习以后,深受鼓舞,深感振奋,也深有体会。
1988年春天,国家公派我去日本东京大学学习法律。当时自己的感觉,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离日本这样的法制先进国家差距极为巨大,在中国书店里很少看到法律书的当时,在日本的书店里,一般三分之一的书架,都是各个学科的法律着作和教材;在中国立法还有许多空白的情况下,日本的法律体系已经是非常的完备了。然而,经过短短的20多年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已经初步建成,虽然这个体系还不完善,但毕竟在一些基本领域,我国的法律已经非常地齐全了。而这一巨大的成就,既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对法治建设事业的重视,也同样离不开广大留学回国的法科学生的辛勤劳动。我体会到,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法治建设的迅速发展,广大法科留学生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不仅推动了祖国的法治建设事业,也使自己回国时怀有的法治理想、“法治梦”得以实现。这一历史事实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留学的意义、人才的价值。
作为一名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代的法科留学生,我想,我们的认识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做的事,就是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践行习总书记对我们所提出的四点希望,虽然这希望中没有专门提到法治建设,但包含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留学回国的法律工作者。当前中国,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纠纷、矛盾、冲突非常剧烈,社会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日益复杂、尖锐,这些都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法律工作者去应对、去解决。而我们法科留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国外的法律比较熟悉,对国外法律如何应对、解决这些挑战、处理这些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运作经验,比较了解。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在未来法治建设中应当走创新之路、走中国自己的法治之路,实现从梁启超、严复、伍廷芳等法科留学生等所开创的、数代法律人已经为之奋斗了一百多年的“法治梦”,并将自己生命的全部,融入这一伟大的事业、奉献给这一伟大的事业。
爱国之心不改 报国之志弥坚
中央联系专家、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安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对广大留学人员寄予了厚望,令人感奋不已。结合自身实践,有几点体会。
1.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只有善于向世界先进学习,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经过一系列世界范围内的集成创新,不断“引进、消化、创新”,建设了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当时国外矿井最大产量为600万吨/年,而1999年神东建成了世界第一个1000万吨级现代化矿井,200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亿吨级矿区。2004年,我再次赴美国参加世界采矿技术与装备博览会,我关于《神东现代化矿区建设与生产技术创新》的专题报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煤矿,得到高度评价。与八年前相比,美国对我这样一个中国煤炭人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煤炭工业在世界舞台上的亮剑,证明了唯有发展才能获得尊重。
2.从历史角度看,近代的留学史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中国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各方面事业快速发展。这与党和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是分不开的。国家不断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随着我国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所学共筑伟大中国梦。
3.从人才角度看,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随着我国迅速发展,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大批海外留学人员秉承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学成归国,截至去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到109万人,从“留学热”到“回国潮”。目前,留学人员占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占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都是留学人员。一批批海外学子回国报效,他们以自己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昌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贡献。
风雨如晦,爱国之心不改;家国多难,报国之志弥坚。爱国精神既是一种质朴的情怀,更蕴藏着创造历史、书写奇迹的力量。新时代的留学人员必须要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应该以爱国为根本出发点,尽心尽力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
出彩人生在报效祖国中绽放
中央联系专家、新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哈木拉提·吾甫尔
1988年,我作为公派留学生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医科大学)学习,1993年,获得前苏联国家医学科学博士后回到祖国。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留学归国已经二十余载。
留学生最重要、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我认为是要热爱祖国,胸怀祖国,报效祖国!人之爱国有“三重奏”,体现为人生有“三选择”。其一重要的选择莫过于选择自己的祖国,其二是结合祖国和人民的需求,选择自己的事业,其三则是为了壮丽之事业,选择坚定不移的奋斗。其中,爱国是所有留学人员建功立业的基础、源泉和动力。我一直在思索,我们个人和祖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外留学和归国创业的经历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和更深的领悟。我认为,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祖国是水,我们自己是那水中遨游的鱼,祖国给了我们广阔的遨游天地。只有找到祖国,我们才能找到情感的归依、价值的归属。我们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在祖国需要中体现,在人民的召唤中体现,在事业的奋斗中成就,在使命的担当中完成。而祖国,她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当然,爱国是一个常说的话题。当今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已经摆脱了革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前期一穷二白的局面,各种辉煌的成就提醒着我们,我们正豪迈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然而,也正是这个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与国际接轨,崇尚个人主义的思想大举盛行,报纸上不乏报道说当前我们的青年学生存在严重的“精致的功利主义者”,我们的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科研某种程度上呈现“庸俗化”的倾向。我们许多同志的理想正在开始迷失,我们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同志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我们的归国留学人员就为社会、为中国作出了榜样,提供了示范——心系祖国、报效国家,不虚度年华,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绽放美丽出彩的人生。
齐心协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现代化添砖加瓦
中央联系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许健民
习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百年留学史,对留学人员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强调了党对出国留学人员的政策。学习以后,倍感亲切和肩负的责任。
我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派出的进修人员。按期回国后,一直在本单位从事本职工作。从总书记讲话中得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经派遣了264万人出国留学,这说明国家对人才的渴望。相对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能够被派遣出国学习,还是相当难得的机遇。所以在国外,以及回国以后,我一直想,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一个重要的体会是:只有使自己的个人目标服从于国家的任务需求,个人的才能才有条件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原来从事的工作,以及出国进修的内容,都与天气预报有关。回国以后,因为国家致力于发展气象卫星,组织上调我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气象卫星知识,我通过阅读文献、向同事请教,以及参加国际会议学习,逐渐从外行变成内行。出国进修的经历对于我来讲,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那就是:遇到问题,首先要调查事实的真相和规律,决不似是而非;然后要思考事实之所以遵循这样规律的原因,决不模棱两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对存在问题的精准定义,不仅要厘清责任主体,而且要查明责任原由;问题是否能够解决,还要依靠艰苦细致的工作,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目标。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科技人员的思维方式,他们把这样的思维方式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细节,并且规范化形成制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我们从国外和外单位引进了许多人,那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解决问题的人,迅速与本单位原有的人员融为一体,并且受到大家的尊重。同时卫星气象中心也十分重视本单位原有的人才,实际上我们遇到的许多难题,是依靠自己的人才解决的。更进一步看,我们所遇到的难题,往往也是国际同行共同面临的难题。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对口的国际同行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学习别国的经验,也向国际同行展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出的创新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样的环境,要依靠每一个单位的领导和科技人员来共同维护和珍惜。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大家齐心协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中国的现代化应当指日可待。
把理想之根扎在祖国大地上
中央联系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林忠钦
甲午战败之后,交通大学的创办人盛宣怀等一批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强国必先储才”,中国当时教育落后,一大批青年人漂洋过海,到北美、欧洲、日本留学,学成回国后成为我国大学的创办人,科技救国的开拓者。可以说,欧美和日本留学生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高度肯定了100年来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且提出了四点希望,我学习讲话之后,十分感慨。
早期留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1949年建国以前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大批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就立志学成报国,选择的专业大部分是基于国家的需要,一旦学有所成立刻回国效力。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一大批留学生立即响应国家的号召,在50年代初期纷纷回国,成为国家各条战线建设的栋梁,其杰出的代表是钱学森,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与一大批回国人员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对他们而言,国家的需要是最主要的精神支柱。
当今时代发生了变化,中国好像已经不再是“最危险的时刻”,世界也似乎更加大同了,人们已将个人的发展和生活的适应作为工作选择的主要依据了,但是有些理念依旧值得我们坚持。
1.为国家做贡献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第一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留学生提出了“来去自由”的政策,给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不少留学生和家人因此也不再把回国工作作为第一选择,认为在国外既是为世界做贡献也是间接地为国家做贡献。但我认为中国的强大,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主要在中国,因此每个留学生还是应该把回国工作能够为国家做更大贡献作为第一选择。
2.留学生在自己的国家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才能。留学生在国外是客居他乡,即使入了所在国的国籍,也难以进入科技事业的核心岗位。只有回到国内,做国家的主人,才能够把所有的才能全部发挥出来。50年代回国的老一代留学生的人生就证明了这点,近期通过“千人计划”招聘的杰出人才回国后在大型民机和汽车自主研发事业中的作用,也再次证明了这点。他们在国外期间,即便是再有才能也难以进入设计的核心部门,回国后很快成为了聘用单位的核心骨干。
3.国家应把回国外籍留学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待。外籍留学人员回国后在医保、社保、孩子入学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他们将难以安心在国内长期工作。另外一个现象也需要注意,香港的大学引进人才,都能够使他们全职到岗工作,我们由于在薪酬收入方面缺乏持续的政策,使得一批“千人计划”过渡期太长,甚至一直不能全职到岗工作。要让留学生回国全身心的做贡献,必须尽快完善国家相关政策。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我们的国家正在扬帆远航。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持续改进我们的工作,以吸引和团结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国际视野的留学回国人员共同奋斗!
谆谆教导 殷切希望
中央联系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宇燕
习总书记讲话中的关键词是民族复兴,直接提及民族复兴有五处之多,这其中还不包括民族振兴等近似提法,足见民族复兴正在成为新时期凝聚民心、构建共识、激发才情的核心理念。
突出强调人才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作用,把人才资源提升至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高度,称之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并辅之以《墨子》名句“尚贤者政之本也”说明之。突出人才作用,可谓抓住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纲。
讲话在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和几代共产党人及先进知识分子到欧美勤工俭学与留学之间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关联线索,从而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与兼收包容,阐明了中华民族复兴既源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与吸收外来文明精华密切相关。
在回国与否问题上,尊重广大留学人员的选择。相当一部分留学人员内心深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纠结。“大家要牢记,无论身处何处,你们都是中华儿女的一分子,祖国和人民始终惦记着你们,祖国永远是你们温暖的精神家园”。推心置腹的言语令人动容。
言词纯厚,行文清新,有穿透力。比如讲话用树影与根的关系谈及爱国主义,扩大知识半径要“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把百年留学史概括为“索我理想之中华”,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强、胜。